诗经中描写苦难的句子
1、诗经《氓》中以万物的有限来反衬出男子的变化无常的诗如下: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第六章写士兵在归途中抚今追昔,昔日从军时,正值美好的春天,柳条迎风飞扬,这里不仅道出了战士对故乡和家人的依依不舍,也说出了战士即将奔赴战场的壮志豪情。
4、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5、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6、首章描写一个人端着簸箕去采野菜。很明显,这是妇道人家的分内事。
7、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8、译文
9、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10、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
11、诗歌主人公流落到黄河边上,见到河边葛藤茂盛,绵绵不断,不禁触景伤情,联系到自己远离兄弟、漂泊异乡的身世,不禁悲从中来。诗歌主人公流落他乡,生活无着,又无依无靠。不知是卖身为奴,还是寄人篱下,他甚至覥颜“谓他人父(母、昆)”。处境之艰难,地位之卑下,可见一斑。但是即便如此卑躬,也没有得到别人的一丝怜悯。“谓他人父(母、昆),亦莫我顾(有、闻)”。
12、《毛诗序》:“《葛藟》,刺平王也。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以为本诗是东周初年姬姓贵族所作,旨在讥刺平王弃宗族而不顾。毛氏说诗多牵强附会,往往把表现人性人情的诗作拔高为政教、美刺之类。朱熹《诗集传》云:“世衰民散,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作此诗以自叹。”得其旨矣。
13、战争与徭役为主要题材的叙事和抒情诗称为战争徭役诗,这类诗在《诗经》中大概有30首。战争与徭役在《诗经》中一般被称为“王事”:“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小雅·采薇》),“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唐风·鸨羽》),“王事靡盬,忧我父母。”(《小雅·北山》)。 参加战争和徭役,是周人必须履行的义务。战争徭役诗的主旋律:由于周人重农尊亲,所以从总体上看,战争和徭役诗,大多表现为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从而凸现了较强的周民族农业文化的心理特点。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与征夫苦语。 1.有些战争徭役诗,是对战争的正面歌颂,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气势磅礴,铺陈扬厉,写出军威严整,声势浩盛,表现出强列的自豪感和乐观情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等,大都反映了宣王时期的武功;秦风中的《小戎》《无衣》等,也是表现对敌人侵犯的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保家卫国、守土抗战、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诗经》中这类从正面歌颂角度所写的战争诗,不注重直接具体描写战斗场面,而是集中表现军威声势,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思想的体现。 2.由于周族创造的是农业文明,周人热爱和平问到的农业生活环境,所以有些战争徭役诗是对战争的沉痛反思,思想深刻,笔力精邃,写出战后萧索破败,田园荒芜,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中的《采薇》、豳风中的《东山》《破斧》等。 《小雅·采薇》是出征北方的士兵在归途中所赋。北方少数民族侵犯周朝,士兵为保家卫国而出征。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说明其所怨恨者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犯者充满了愤怒,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际无限哀伤。 《豳风·东山》反映的完全就是士卒的厌战情绪了。出征三年后的士兵,在归家的途中悲喜交加,想象着家乡的景况和回家后的心情。“我”久征不归,现在终于脱下戎装,穿上平民的衣服,再不要行军打仗了。归家途中,触目所见,是战后萧索破败的景象,田园荒芜,土鳖、蜘蛛满屋盘旋,麋鹿游荡,萤火虫闪烁飞动,但这样的景象并不可怕,更令人感到痛苦的,是家中的妻子独守空房,盼望着“我”的归来。遥想当年新婚时,喜气洋洋,热闹美好的情景,久别后的重逢,也许比新婚更加美好?这里既有对归家后与亲人团聚的幸福憧憬,也有对前途未卜的担忧,整首诗把现实和诗人的想象、回忆结合在一起,极为细腻地抒写了“我”的兴奋、伤感、欢欣、忧虑等心理活动。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诗中作者现象妻子怀念自己,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的表现手法对后世创作有极大影响,为杜甫《月夜》所祖。(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3.战争徭役诗除了上面所说的有厌战思乡之情,还有少数激愤昂扬之作之外,《诗经》中多数战争徭役诗则完全是对繁重徭役、不义战争的愤慨厌倦。这些诗写出战争徭役致使田园荒芜,人民不得安居乐业、奉养父母,怨恨之至而呼天抢地,无论是大夫为天子、诸侯服役,还是下层人们为国君服役,都表现出服役者的强烈不满和极端厌战,揭示出繁重徭役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苦难,如《唐风•鸨羽》、《小雅•黄鸟》等。 4.在重视群体疾苦,表现治乱兴废的同时,战争徭役诗也不乏关注个体感受,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更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出现了反映怨妇闺愁和征夫乡绪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因为注入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心灵碰撞,展示了战争徭役给人类个体所带来的内心创伤和心理承受,所以更好地把复杂细腻的兴奋、伤感、欢欣、忧虑等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后人读起这些作品时,对于作者久戍不归、久战不休的深深厌倦,对作者自身遭际的无限哀伤,前途未卜的高度担忧,对作者既痛恨敌人又思乡自伤的矛盾心理,对作者归家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的幸福憧憬,都会有更为深入而细致的体会和认识。 如《卫风•伯兮》,写一位妇女由于思念远戍的丈夫而痛苦不堪,其第二章写: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女为悦己者容,所爱的人不在面前,梳妆打扮还有什么意义呢?率真质朴的写出了思妇内心的哀痛 《王风•君子于役》也以思妇的口吻抒发了对役政的不满和对丈夫的惦念。牵肠挂肚的寄语,难以割舍的遥思,寓于字里行间。黄昏时分,牛羊等禽畜都按时回家,而自己的丈夫却不能回来,即景生情,因情寓意,在田园牧歌式的农村小景中,渗透了思妇的无尽相思和悲哀。 这种怨妇闺愁,念夫怀远的情感,在后世诗歌中也多有反映;而这种缘物生情,触景思夫的艺术手法也深入到后人的审美思维,影响到后世诗歌的表现方式,如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奠基的意义。很多诗歌的创作手法,选取视角,反映题材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根基和源头。而《诗经》的战争徭役诗有着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无论是颂记战功,叙写军威,还是表达征夫厌战,思妇闺怨,在后代诗歌史上都不乏回响。
14、本诗暗用对比:由绵绵不绝,相互缠绕的葛藟对比兄弟分离,感叹骨肉离散;由“谓他人父”、“谓他人母”、“谓他人昆”与自己不获怜悯对比,感情加深,凄苦的处境凸显。诗人直赋其事,语句简质,却能打动人心,表现了孤独飘零的凄苦和世态人情的冷漠。清代学者牛运震《诗志》评曰:“乞儿声,孤儿泪,不可多读。”
15、诗中描写君子为了爱情寝食难安的诗句是下面四句:
1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7、《国风.鄘风.蝃(dì)蝀(dōng)》
18、意思是:想得到而得不到,在睡梦中要把她思念。如此思念,导致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19、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20、诗词释义: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竞成仇。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诗词赏析:在抒情中叙事,当初他们相恋时,有说有笑;男子则“信誓旦旦”,表示白头偕老。可是他还未老时就产生怨恨,而且无法挽回。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浩浩汤汤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言外之意是: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到头的时候?《诗集传》指出“此则兴也”,其实它是比中有兴。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然而她果真能做到吗?方玉润认为:“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诗经原始》)是的,从这女子一贯钟情的性格来看,她对男子不可能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就是今天常说的悲剧性格。
21、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2、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王勃《别薛华》
23、“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日归来,却遇上风雪交加的冬日,身经百战的他得以侥幸归来,他的内心是充满沧桑的,我们看到了他那即将与家人团聚的喜欢,也感受到了他对时光的无奈!
24、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其间多少屈辱,多少凄苦,多少痛楚!正如朱熹所叹:“则其穷也甚矣!”
25、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26、《卷耳》
27、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28、朝隮(jī)于西,崇朝其雨。
29、我认为是《诗经》最难的是《蝃(dì)蝀(dōng)》,
30、葛藤缠绕绵绵长,蔓延生长在河边。兄弟骨肉永离散,只称他人叫母亲。即便认人为母亲,无人帮我无人亲。
31、《葛藟》中,每章首二句写眼前之景。正是利用葛藟缠绕漫生这一特点作为起兴的出发点,用来抒发诗歌主人公思念亲人,感叹世态冷暖的感情。
32、孤独漂泊的悲伤痛苦,在后世诗人中演绎得更为悲苦。“古诗十九首”中《凛凛岁云暮》中“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汉乐府《悲歌》“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都道尽了此中悲凉。此诗算是“孤儿诗歌”的肇起。
33、绵绵葛藟,在河之漘(chún水边)。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34、来自知秋说诗
35、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36、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37、葛藤缠绕绵绵长,蔓延生长在河滨。兄弟骨肉久离散,却认他人叫父亲。即便认人为父亲,无人对我肯关心。
38、描写士兵感受的句子是“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9、绵绵葛藟,在河之涘(sì水边)。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40、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1、蝃(dì)蝀(dōng)在东,莫之敢指。
42、国风·王风·葛藟
43、绵绵葛藟(lěi野生藤蔓),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44、葛藤缠绕绵绵长,蔓延生长在岸上。血脉亲情早分离,对着他人把哥敬。即便认人为亲哥,无人怜我无人问。
45、《诗经.王风.葛藟》.m4a1:20
46、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47、《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所谓伊人,於焉逍遥!皎皎白驹,食我场藿。絷之维之,以永今夕。所谓伊人,於焉嘉客!皎皎白驹,贲然来思。尔公尔侯,逸豫无期。慎尔优游,勉尔遁思!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48、诗歌以“绵绵葛藟,在河之浒”起兴,“葛藟”,葛: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块根肥厚,可以食用;“藟”,一种藤蔓植物,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云,藟,一名巨苽,似燕薁,亦延蔓生。“南有樛木,葛藟纍之”,“紫藤萦葛藟,绿刺罥蔷薇”,在诗词文赋中,“葛藟”是一个高频词,“葛藟”有缠绕、攀附的特点,缠缠绵绵,蔓蔓芊芊的葛藟,最容易引起人们缠绕漫生的联想与情绪。
49、可他们的意见无法解释随后三章的描写:由仆从陪伴,骑着高头大马翻山越岭,甚至还在途中斟酒自酌,这总不该是女人的分内事吧?所以意见⑵和⑷认定叙述的口吻是男子的。
50、双方各有凭据,但都无法有力地回应对方的质疑,于是主张折中的和事佬就出来说话了:这是两首残诗拼接的作品,首章该是一首思妇之诗,可惜它没有尾;后三章该是一首征夫之诗,可惜它缺了头。于是乎周朝的乐师们做了一回法医的工作,把这一首的头和那一首的尾缝合在了一起,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卷耳》。
51、葛藟
- • 诗经中描写苦难的句子
- • 我伤心极了把句子描写的更生动
- • 描写条分缕析的句子
- • 描写小螃蟹郁闷的句子
- • 描写忘川河边环境的句子
- • 描写故乡景色的句子秋天
- • 描写熊发怒的句子
- • 描写海底热带鱼的句子
- • 描写动词的句子15个字
- • 有关黄河描写的短一点的句子
- • 描写饭店客人饭后走得早的句子
- • 描写国庆中秋双节的句子
- • 用动作描写的句子来表现着急
- • 描写麻团样子的句子
- • 除夕景物描写的句子
- • 描写夏天非常热的句子和段落
- • 待你长发及腰姑娘嫁我可好
- • 一年级描写夏夜之美的句子
- • 描写桃花花开的艳丽的句子
- • 玉玺不缘归日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