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卡秋莎善良的句子
1、如果说,在托尔斯泰的构思中,复活节之夜聂赫留道夫的情欲是他堕落的开端,那么,凄风苦雨的车站一幕卡秋莎对善和上帝的怀疑与否定就是她沦落的内因。
2、就这样,聂赫留接触到政治犯。
3、世界上第一门火箭炮叫喀秋莎。
4、更为不幸的是被诬陷判刑,押赴西伯利亚苦役四年。
5、出于保密的考虑,当时苏联军方没有正式命名BM-13型火箭炮,但共产国际兵工厂在生产时将俄文单词共产国际的第一个字母“K”,作为出厂标记印在了炮车上。因此,苏军官兵根据这个字母“K”,把该武器称为“喀秋莎”。
6、喀秋莎还是一首歌曲,这首歌曲,节奏明快、简捷,旋律朴实、流畅,在苏联的卫国战争时期被广泛传唱。后来就把这种火箭炮铭名为“喀秋莎”。
7、当意识到土地私有制的不公和残酷后,他把继承来的土地送给了农民,和玛丝洛娃真诚相爱。
8、政治犯《复活》在监狱里有另一群聂赫留原先非常陌生的人,就是政治犯。
9、托尔斯泰在最后,是让聂赫留发现一受苦受难的年轻人终于监狱里死了,而思考他受苦是为什么?活着又是为什么?他死前想明白了吗?就是这问题,促使聂赫留焦急的寻找答案,而彻夜读新约圣经。
10、她的复活是真正的完全的复活,和政治犯的结合,预示着她走向新生。
11、和聂赫留朵夫的相遇,使她清醒地意识到富人和穷人的对立,看到宗教骗人的本质,重新回到清白生活的愿望。
12、被玩弄和抛弃后,她坠入青楼,生活和精神陷入空虚,麻木的状态。
13、作家写到卡秋莎时,流露出那么真挚的同情和爱。
14、聂赫留朵夫青年时代的托尔斯泰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形象。
15、世界上第一门火箭炮是1933年苏联研制成功的BM13型火箭炮。又称喀秋莎火箭炮。
16、世界上第一门现代火箭炮是1933年苏联研制成功的BM-13型火箭炮。这种自行式火箭炮安装在载重汽车的底盘上,装有轨式定向器,可联装16枚132毫米尾翼火箭弹,最大射程约8500米,1939年正式装备苏联红军,1941年8月在斯摩棱斯克的奥尔沙地区首次实战应用。当时苏联红军的一个火箭炮连以一次齐射,摧毁了纳粹德国军队的铁路枢纽和大量军用列车。火箭炮齐射时,像火山喷发炽热岩浆,铺天盖地般倾泻在敌目标上,声似雷鸣虎啸,热若排山倒海之势,不仅消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和军事装备,而且给敌人精神上以巨大的震撼。
17、在他们当中的第一种人,是真诚的意识到他们应该和邪恶的现实作斗争;第二种人与第一种人相反,是为了利己、虚荣的目的;第三种人为数最多,他们是些精力充沛的年轻人,醉心革命运动,是因为他们贪图新奇、冒险,认为拿生命作赌注是一种享受。
18、聂赫留道夫是托尔斯泰式的主人公,他表达了作品的主要思想。
19、少女时代,她身为地主家的养女兼使女,但却没有丝毫奴颜婢膝。
20、然而,如果没有卡秋莎这个形象,人民的生活就不能充分展示,《复活》也就不会有如此深沉的感人力量。
21、当然,卡秋莎也希望聂赫留能为他们帮忙一点在监狱外可做的事。
22、他们既不尽都是恶棍,也不尽都是英雄,他们中间有好人、有坏人、有不好不坏的人。
23、托尔斯泰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作家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 聂赫留道夫公爵是莫斯科地方法院的陪审员。一次他参加审理两个旅店待役假手一个妓女谋财害命的案件。不料,从妓女玛丝洛娃具有特色的眼神中认出原来她是他青年时代热恋过的卡秋莎,于是十年前的往事一幕幕展现在聂赫留道夫眼前:当时他还是一个大学生,暑期住在姑妈的庄园里写论文。他善良,热情,充满理想,热衷于西方进步思想,并受上了姑妈家的养女兼婢女卡秋莎。他们一起玩耍谈天,感情纯洁无瑕。三年后,聂赫留道夫大学毕业,进了近卫军团,路过姑妈庄园,再次见到了卡秋莎。在复活节的庄严气氛中,他看着身穿雪白连衣裙的卡秋莎的苗条身材,她那泛起红晕的脸蛋和那双路带斜睨的乌黑发亮的眼睛。再次体验了纯洁的爱情之乐。但是,这以后,世俗观念和情欲占了上风,在临行前他占有了卡秋莎,并抛弃了她。后来听说她堕落了,也就彻底把她忘却。现在,他意识到自己的罪过,良心受到谴责,但又怕被玛丝洛娃认出当场出丑。内心非常紧张,思绪纷乱。其他法官、陪审员也都心不在焉,空发议论,结果错判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等聂赫留道夫搞清楚他们失职造成的后果,看到玛丝洛娃被审判后失声痛哭、大呼冤枉的惨状,他决心找庭长、律师设法补救。名律师告诉他应该上诉。 聂赫图道夫怀着复杂激动的心情按约去米西(被认为是他的未婚妻)家赴宴。本来这里的豪华气派和高雅氛围常常使他感到安逸舒适。但今天他仿佛看透了每个人的本质,觉得样样可庆:柯尔查庚将军粗鲁得意;米西急于嫁人,公爵夫人装腔作势。他借故提前辞别。 回到家中他开始反省,进行“灵魂净化”,发现他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是“又可耻,又可僧”。母亲生前的行为;他和贵族长妻子的暧昧关系;他反对土地私有,却又继承母亲的田庄以供挥霍;这一切都是在对卡秋莎犯下罪行以后发生的。他决定改变全部生活。第二天就向管家宣布:收拾好东西,辞退仆役,搬出这座大房子。 聂赫留道夫到监狱探望玛公洛娃,向她问起他们的孩子,她开始很惊奇,但又不愿触动创伤,只简单对答几句,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十卢布烟酒钱以麻醉自己。第二次聂赫留道夫又去探监并表示要赎罪,甚至要和她结婚。这时卡秋莎发出了悲愤的指责:“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后来聂赫留道夫帮助她的难友,改善她的处境,她也戒烟戒酒,努力学好。 聂赫留道夫分散土地,奔走于彼得堡上层,结果上诉仍被驳回,他只好向皇帝请愿,立即回莫斯科准备随卡秋莎去西伯利亚。途中卡秋莎深受政治犯高尚情操的感染,原谅了聂赫留道夫,为了他的幸福,同意与尊重她体贴她的西蒙松结合。聂赫留道夫也从《圣经》中得到“人类应该相亲相爱,不可仇视”的启示。 心理描写: 指对处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它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列夫•托尔斯泰是位擅长心理描写的巨匠,他在《复活》中写玛丝洛娃在监狱里以犯人身份会见前来探视她的贵族地主聂赫留道夫,“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往下,就进入往事的回忆。起初,她心头掠过一丝美好的回忆,因为站在她面前的这个人曾经爱过她并且为她所爱;接着,她想起他的残忍作为,想起他留给她的痛苦和屈辱。这些至今仍象磐石一样压迫着她,使她无法摆脱,她痛恨这个毁了她幸福的人,于是记忆中那种爱情的幻境顿时化为泡影。但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又想利用他一下。这段心理描写既预示着聂赫留道夫后来应允为她请律师的情节,也预示着他希望用对玛丝洛娃的描写还有助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24、年,苏联通过在载重汽车底盘上安装导轨式定向器,成功研制出BM-13型火箭炮。该型火箭炮可联装16枚132毫米尾翼式火箭弹,1940年,BM-13型火箭炮开始试生产。
25、由于青少年时期受到人道主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当他在法庭上再次遇到玛丝洛娃时,他被她的不幸遭遇强烈地震动了,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罪恶,“精神上的人”又在他身上苏醒。
26、玛丝洛娃是一个不幸的妇女,她虽为养女,但自幼处于半奴婢的地位。
27、最后聂赫留想通:“要克服使人饱受苦难的骇人听闻的罪恶,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罪。
28、作者通过玛丝洛娃的遭遇,概括了俄国千千万万受压迫妇女的悲惨命运。
29、首个火箭炮
30、因为他关切着因卡秋莎而震撼出来的一切问题。
31、聂赫留道夫通过忏悔和赎罪,卡秋莎通过宽恕对方,恢复爱的途径。
32、作者说他原来是“精神上的人”占上风的,可是后来“动物的人”占了上风。
33、作品正是通过卡秋莎和她的不幸遭遇,反映了“一直到最深的底层都在汹涌激荡的伟大的人民的海洋”(列宁语)。
34、她天真无邪,但幼稚无知,凭着一颗单纯的心灵,设想着美丽的世界,沉浸在欢乐的生活中。
35、这时,她才开始意识到他们之间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是属于两个世界的人。
36、据说喀秋莎火箭炮的名字来源于发射筒上的英文标志“k”字。看见发射筒上的“k”字,索性想起了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她淳朴,善良,是一位才华显著的女子,她的故事一直激励着后人。
37、世界上第一门现代火箭炮是前苏联的BM-13型火箭炮(我国译名为喀秋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研制装备的一型轮式车载火箭炮。
38、玛丝洛娃的觉醒、精神“复活”具有它的必然性和典型意义,从中可见作家现实主义创作的深度和高度。
39、被聂赫留朵夫诱后,沦落到社会底层,备尝艰辛。
40、BM-13型火箭炮于1941年开始装备苏联军队,在整个二战期间,总共装备6800门。该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战效果突出,以“喀秋莎”火箭炮之名而著称。
41、她真想纵身跳到车轮下,了此一生。
42、在形象体系中她与聂赫留道夫相辅相成,体现了作品的主题。
43、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的贵族的典型。
44、《复活》是托尔斯泰从朋友听来的一个真实的案件,他把它稍加改动,写成了一部完美著作,而这部伟大的著作却花了整整10年时间,它没有《战争与和平》那么惊心动魄,也没有《安娜。卡列尼娜》那么波澜,纠结,它是最普通的一部著作,却深刻的全面的表现了当时那个腐败的社会。
45、因为个人的悔罪与实践宗教精神固然重要,但社会制度的问题仍旧得格其弊端,这不是个人悔罪自我修行可以解决的。
46、但是因为卡秋莎认识了他们、并发现他们其实是为了别人而入狱的,便尊敬他们、因他们而从心底对人重新产生信任。
47、其典型意义也是深刻的。
48、她美丽善良心地纯洁,乐于助人,富有青春魅力,少女时代她相信善与正义的存在。
49、被奸污后的卡秋莎还曾有过幻想,直到风雨交加的秋夜,聂赫留道夫坐在舒适明亮的头等车厢里玩牌、谈笑,而卡秋莎在火车旁奔跑、呼喊,却得不到回音。
50、卡秋莎·玛丝洛娃形象丰满、真实,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女性画廊中独具一格。
51、托尔斯泰用人性论的观点解释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他的恶的一面是由于受“动物的人”支配,善的一面是由于受到“精神的人”的支配。
52、作家在这个人物身上既概括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一些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某些思想特征,也体现他的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以及向宗教寻求出路的说教。
53、起初。
54、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定为全书的枢纽,作者着力塑造这个艺术形象,使她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中大放异彩。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个平民女性,是俄罗斯人民中的普通一员。她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朴素、纯洁和善良,也表现出不合理社会对她的肆意蹂躏和残酷迫害。她的一部血泪史是对统治阶级最有力的控诉和最无情的鞭笞。
55、但后来的贵族生活使他腐化堕落,成为一个自私自利者,他诱奸了玛丝洛娃,又把她抛弃。
56、女主人公玛丝洛娃是被侮辱被压迫妇女的典型。她一生的遭遇导致她性格在不同时期也产生了变化,但是她终究还是一个富有善良的心的一个女子。她就具有这种普通人所特有的不可摧毁的精神气质。
57、苏联火箭武器的研制可以追溯到沙俄时代。一战爆发后,苦于飞机装备的武器威力不足,俄国人便想在飞机上安装大威力的航空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研制成功后,在战场上发挥了强大的作用。
58、他们生活的转折都取决于对待永恒法则——上帝的真理的态度。
59、”而生命的意义,就是在于“彻底实践上帝的命令。
60、他经历了复杂的思想发展过程。
61、她受到聂赫留朵夫真诚忏悔的影响,精神上逐渐复活了。
62、比之“复活”中控诉出来的土地问题、贵族阶级问题、封建官僚问题、政教挂勾问题、法律和监狱问题、对待革命者问题....,结尾是何其说教又软弱无力。
63、卡秋莎选择西蒙松,固然使聂赫留因“她不再需要我”而感到羞耻痛苦,但却没有让痛苦束缚住他。
64、他的道德的“复活”是“精神的人”的胜利,聂赫留朵夫的形象集中地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的“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上自我完善”的思想。
65、玛丝洛娃玛丝洛娃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形象。
66、而原本聂赫留对他们的诸如「暴力」「自命不凡」的成见就消失了。
67、他单纯、有理想,富于自我牺牲精神。
68、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型号是BM-13,这是一种多轨道的自行火箭炮。共有8条发射滑轨,一次齐射可发射直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16发,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或者一次齐射,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约需5-10分钟,一次齐射仅需7-10秒。运载车时速90千米。该炮射击火力凶猛,杀伤范围大,是一种大面积消灭敌人密集部队、压制敌火力配系和摧毁敌防御工事的有效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这种武器被出口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并在战争中继续发挥作用(如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
69、喀秋莎火箭炮研制成功后,在战场上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据说喀秋莎火箭炮的名字来源于发射筒上的英文标志“k”字。看见发射筒上的“k”字,索性想起了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她淳朴,善良,是一位才华显著的女子,她的故事一直激励着后人。喀秋莎还是一首歌曲,这首歌曲,节奏明快、简捷,旋律朴实、流畅,在苏联的卫国战争时期被广泛传唱。后来就把这种火箭炮命名为“喀秋莎”。
70、因此,他们后来的精神复活,首先是皈依上帝,恢复对善和爱的信念。
71、他进而意识到沙皇制度的腐朽,深刻认识到统治阶级的罪恶,最终走到否定现存制度和土地私有制的观点上。
72、”在这里我们看到托尔斯泰透过聂赫留不自觉的呈现出来的矛盾与困境:一个社会体制彻底腐烂的社会,最终的答案不是去改善社会体制、而是让一个个人悔罪、并实践道德诫命。
73、和政治犯的接触,使她的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74、而卡秋莎到最后尽管信任了、原谅了、甚至可能爱上了聂赫留,却选择跟西蒙松结婚。
75、托尔斯泰把整体性的社会问题用个人宗教道德的悔悟与实践去解决。
76、这正可看出,不能决断的孤注一掷去和占据统治地位的坏制度彻底对抗的理想主义者,到最后所能走上的最高境界只剩下——反求诸己的自我修行,这是托尔斯泰最终的答案?聂赫留是托尔斯泰的“代言人”,托尔斯泰却安排卡秋莎选择西蒙松拒绝聂赫留,非常明显的把托尔斯泰的矛盾呈现出来。
77、同时,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也写出了男女主人公关系中的社会因素、阶级对立,使社会的主题与伦理道德的主题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78、喀秋莎。
79、小说通过他诱骗玛丝洛娃、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忏悔以至追随到流放地为玛丝洛娃冤案奔走的过程,表现了这一形象的复杂性。
80、BM-13型火箭炮采用载重卡车为底盘,安装8个导轨式发射架构成移动式火箭炮发射系统,可挂载16枚M-13型固体燃料火箭弹,战斗射程达8500米。最大行程385千米。
81、胎儿的蠕动,激起了她母性的感情,但从此,她眼前失去了光明和希望,在黑暗中摸索、挣扎,“她不再相信上帝和善良”,认识到“所有关于上帝和关于善的那些话,全是欺人之谈”。
82、托尔斯泰塑造了一女一男两个政治犯理想典型,一个是玛莉亚,她是将军的女儿,为同志担罪责不让同志入狱,她和卡秋莎其同手足,卡秋莎净化心灵的过程,就是不断模仿着她;另一就是西蒙松,他爱上了不断净化中的卡秋莎。
83、年初,一种速射的自行火炮在苏联乌拉尔的兵工厂里以惊人的速度被大批量地生产出来,并很快装备到红军部队。这种火炮斜置在卡车上,能并排发射火箭,不像榴弹炮、加农炮那样笨重,不仅移动方便,而且火力凶猛,所以,战士们非常热爱这种武器。这种火箭炮的发射架上标着字母“K”,这是某兵工厂出厂时的标记。操纵火炮的红军战士就根据这个字母“K”,把大炮命名为“喀秋莎”,这个别名迅速在苏军里传播开来。一首歌曲的名字与一种威力强大的武器同名,这无意间又促使了这首歌曲的流传。
- • 描写卡秋莎善良的句子
- • 描写动作很流利的句子
- • 描写建筑岁月的句子
- • 习惯性失眠说说
- • 描写气质出众女生的句子
- • 对某些人失望说说
- • 80后感慨句子短句
- • 养狗感悟句子
- • 描写关山草原四季的优美句子
- • 简单描写松林的句子
- • 好多鱼说说
- • 西游记描写悟空勇敢的句子
- • 描写互联网便捷的句子
- • 关于五月你好说说
- • 从小到大变化发说说
- • 描写厨艺美的句子
- • 描写茼蒿绿油油的句子
- • 付出成功名言警句
- • 描写听见的句子10字
- • 架子鼓名言短句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