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中描写张良形象的句子
1、一.一侧一正,两次描写显示大器气质
2、外用项伯:当得知亲善大使项伯送上了门来时,刘邦立刻就明白了化解危机的关键。“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刚认识就约为儿女亲家,在封建社会极端重视姻亲血族关系的时代,这是套交情的最有效的方法,于是项伯成了“自己人”。“秋毫不敢有所近……而待将军”,表白自己没有非分之想。“所以……非常也”,为自己“拒关,毋内诸侯”寻找托辞。“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岂敢反”、“不敢倍德”二语,毫无保留地否定了自己与项羽从前的平等关系,暗示自己承认了现实的君臣地位,使项伯自然而然地站到了自己一边。自称由“吾”到“臣”,对项伯称“伯”,对项羽称“将军”,态度何其恭顺,语气何其柔婉,所显示的姿态又何其可怜,一副受了委屈的样子。在这样的攻势面前,庸劣如项伯,焉能不入其彀中?
3、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4、动作描写: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思想。
5、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
6、刘邦:善于拉拢,能屈能伸,从善如流,坚决果断,善于用人,善于应变。
7、古时座次尊卑有别,《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8、张良:足智多谋,冷静老练,善于辞令,忠诚机智。
9、项伯:重情重义,为臣不忠,为小义而背大忠。
10、三.一外一内,两次用人显示笼络手段
11、“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作者未写刘邦的任何话语,但刘邦的果断是何等的利落。
12、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诸三,项王默然不应”。一个“数目”、“举玦”;一个“默然不应”。说明一个抓住时机,急切下手;一个沉默不语,犹豫不决:各有各的认识,各有各考虑。
13、反面为项羽,为虚名舍实利,犹犹豫豫,不接纳正确的建议,固执己见有错不改。
14、在召令部下的方式上,范增表现了同样的个性特点。他让项庄去刺杀刘邦,不但依然用了命令的语气,而且还含有警告的成份。他说:“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我们再来看看张良的做法。文中是这样描写的:
1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6、刘邦:能言善辩,多谋善断,能屈能伸,善于用人。
17、从以上赏析可知,刘邦胸怀之大、谋略之富,智计之周、手段之多、心思之密,古往今来,几乎无出其右者。相比之下有点弱智的项羽面对这样高智商的对手,结局早已确定,无烦后人评说。
18、樊哙:忠心耿耿,粗中有细,果敢勇猛。
19、三、樊哙与项庄
20、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21、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指导学生把握《鸿门宴》的人物形象,可从对比的角度切入,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是赏析这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最恰当的方法。
22、赴会之前:项伯是“夜驰之沛公军”的,刘邦是“旦日”就到鸿门谢罪的。时间之短可想而知,但刘邦的谋划却几乎天衣无缝。如何谋划,在文中是省略了的。但刘邦思虑之缜密,我们仍然可以得其大概:①以张良为伴当,可使危险系数减到最小。一是因为张良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只有他堪与范增斗智;二是因为张良对项伯有救命之恩,一旦危急可借用项伯之力。②以樊哙闯帐保驾,可转移项氏集团人员的注意力,以便刘邦趁机脱逃。一是刘邦对项羽的喜好十分了解,知道他特别喜欢樊哙这样的粗豪武夫,由樊哙闯帐明责实赞,不会激起项羽的怒气;二是樊哙孔武有力,危机之时可起一定的保护作用;三是樊哙与刘邦乃连襟之亲,能在最危难时出死力相助。③谢罪之辞事先设定,可以解除项羽的思想武装,前文已论,兹不赘述。④预伏后路。从“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一句可知,虽然时间短暂,刘邦仍然十分准确地调查了鸿门至霸上的地理形势,对有无小路,小路多长,从小路回来需要多长时间,都了如指掌。
23、首先,项羽得知刘邦入关,大怒,要发兵攻打刘邦。这是否体现了他固执自信?此时范增实际也在规劝项羽攻击刘邦,而且,也并没人提出反对意见。因此,此处绝对看不出项羽的刚愎自用。项伯被刘邦收买之后,劝告项羽放弃攻击刘邦的计划,项羽许诺。注意,这,是否能够体现项羽不考虑别人的意见?本来已经准备好攻击刘邦了,听了叔叔的劝告,于是又放弃了自己的计划。因此,此处更看不出项羽的刚愎自用。在宴会上,范增“数目项王”,项羽“默然不应”。这,是否体现了项羽的按主观意图行事?一个是自己的谋士,主张谋杀刘邦;一个是自己的亲叔叔,主张放过刘邦。因此,此处同样看不出项羽的刚愎自用!
24、所以,刘邦的这种做法明显欠妥。在这种情况下,张良并没有作出范增有可能作出的举动——指责主子,而是很冷静地问:“大王来何操?”刘邦这才记起自己事前准备的礼品,并将之托付给张良。而范增就不是这样。当他听说刘邦已逃离鸿门宴时,不是设法补救,而是当着项羽的面将张良替刘邦献上的玉斗“拔剑撞而破之”,并指责项羽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25、鸿门宴中的人物性格:
26、精锐教育温馨提示: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27、《鸿门宴》名句
28、范增:忠心耿耿,老谋深算,目光长远,自以为是,妄自尊大,急躁易怒。
29、在对待主子的过失上,两人的做法也大相径庭。刘邦从鸿门宴上溜出来准备逃跑,但又觉着不辞而别有些不礼貌。遂问计于张良和樊哙。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刘邦就听从了樊哙的话,决心逃走,并让张良“留谢”。樊哙的话不能不说没有道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辞而别总是没礼貌的,不仅如此,这种做法还有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30、第一段话是说给项伯听的,第二段话是说给项羽听的。两段话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既传达出了对项羽的尊敬之情,迎合了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特点,又巧妙地保护了自己,并将矛盾的重心暗暗地转移到了第三者的头上。这就是刘邦,一个善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善于在危急时刻用智慧保护自己、化解敌我矛盾的乱世奸雄!
31、项羽带领的一路其后赶来,约刘邦到鸿门赴宴,史称鸿门宴。
32、皆为龙虎~此天子之气也2.素留侯张良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具告以事4.谁为大王为此计者5.距关~秦地可尽王也6.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7.今者有小人言~有郤8.范增数目项王~项王默然不应9.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10.若属皆且为所虏1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12.甚急!~常意在沛公也1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14.臣死而不避~安足辞15.夫秦王有虎狼之心~刑人如恐不胜16.故遣将守关者,为他到处路与非常也.这是我们老师画的重点句~!!!!!!!!!!!希望能采纳
33、话语方式上。在话语方式上,项羽说话显得直率、轻率,且毫无心计。能体现项羽这种性格特点的典型话语有两处。第一处就是前文已经提到的课文开头,当项羽一听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的消息时,立刻“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第二处在课文的第三段。刘邦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谢罪,在听了刘邦的那一番言不由衷、虚伪造作的话语后,项羽竟毫无遮拦的将自己的线人曹无伤出卖给了刘邦。与此相反,刘邦却显得老谋深算、奸诈圆滑。这样的话语在《鸿门宴》中有两处:一处是刘邦对项伯说的那番话,一处是他对项羽说的那一番话。现将这两处话语抄录如下:
34、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35、正应和楚汉相争的结果。
36、由此可以看出,在面临重大事情时,刘邦总是不忘问一问手下的谋士:“为之奈何”,这几乎成了刘邦的一句口头禅。而项羽却不是这样。他的做法不外乎两种:或者自己直接发号施令,或者对谋士的建议不理不睬。刘邦在建立大汉王朝后,在总结自己取得天下的原因时,曾说过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所以胜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败也。”(《史记·高祖本纪》)刘邦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善不善于用人他和项羽的最大区别。
37、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眼很多,能随机应变。A项羽任人惟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38、二.一己一人,两次陈情显示无上谋略
39、同献计方式一样,张良总是不首先说出自己的办法,而是设法在让对方认识清楚相关情况的前提下,水到渠成的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者让对方自己明白应当怎么去做,或不应当怎么去做。很显然,张良的这种做法比范增的做法聪明得多、也高明得多。同时,两人性格上的差异也泾渭分明地显现了出来。
40、“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不能胜”
41、献计方式的不同,体现着两人截然不同的个性特征。
42、张良:深谋远虑,沉着冷静,忠心不二。
43、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44、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45、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唐宋典籍记载为周王族诸侯国项国后代,姬姓,项氏,名籍,字羽,泗水郡下相县(今江苏省宿迁市)人。
46、处理事情的方式上。在处理事情的方式上,项羽往往显得急躁、专断。在《鸿门宴》中,项羽的这种性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个方面。一是课文开头,当项羽一听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的消息时,立刻“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一是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对此不置可否,最终失去了杀死刘邦的最好机会,给自己埋下了失败的祸根。与此相反的是刘邦。当张良把项羽准备第二天进攻刘邦消息告诉刘邦后,刘邦虽然很惊慌,但他并不急躁,也不专断,而是请教张良:“为之奈何?”张良把自己的办法拿出后,刘邦也不折不扣的接受下来并照着去做。刘邦的这种善于听取谋士的意见的性格,在逃立鸿门宴时也体现了出来。课文是这样描述的:
47、对待内奸上。刘邦一回到军营,就处决了曹无伤,显得坚决果断、毫不留情。而项羽对项伯透露军情、袒护刘邦不但没有按“内奸”处决,而且还待之如故,连丝毫的责备也没有。在这里,项羽的任人唯亲、优柔寡断、忠奸不辩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48、二、张良与范增
49、从身份上讲,两人都是谋士;从才能上讲,两人不相上下。但最终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原因何在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50、一、刘邦和项羽
51、这两人都是武士。从鸿门宴上的表现来看,樊哙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张良交给的任务,显得既勇猛豪壮又机智善辩;项庄却未能完成范增交给的重任,显得平庸无能。
52、项羽:优柔寡断,率直轻信,不善用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矜功伐。
53、鸿门宴中正方为刘邦,当他得到项伯的警告,立即听从张良安排决定亲赴鸿门宴。说明刘邦知轻重有谋划,为大业不惜身,当机立断能屈能伸有担当,从善如流。
54、先之以赞美对方,后之以自我贬抑,解除对方的思想武装;知己知彼,谋定后动,把前前后后的一切行动细节都谋划得具体而有条理,如此谋略,天下何人能敌?
55、②要害是他“自矜功伐”(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使放弃了进攻打算。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
56、秦朝末期,各地爆发了反对秦暴政的起义军,刘邦带领的一路势如破竹,率先攻入了都城洛阳。
57、内用张良:刘邦是个最爱骂人的皇帝,上到丞相萧何,下至一般士兵,常常被其辱骂,然而对能够“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从无一语相侵,从无一计不听,恭敬得无以复加。张良因此也以知音相许,忠心耿耿,竭诚尽智。事情危机时,明确向张良认错,虚心求教。赴鸿门宴时,独带张良入帐,随时听其指派;鸿门宴后,独留张良谢罪。前前后后,对张良,前称“君”,后称“公”,尊敬始终如一。对张良之计,百分之百地创造性地实施,使之心旷神怡,自发地“士为知己者死”。
58、侧面描写: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汉奸”曹无伤预约封赏,向项羽密告刘邦有野心时,项羽立刻决定“击破沛公军”。范增则火上浇油:“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范增的话从侧面描写了刘邦非凡的大器气质。“贪于财货,好美姬”是刘邦的缺点,但“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前后对比,可知刘邦此时克制了欲望,已经以大局为重,胸怀变得博大,目标趋于宏远。而这种抑天性以图大事的气质正是所有建立大事业的人所应具备的。“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虽然是范增以五行谶纬之说激项羽下决心,但也从侧面暗示了刘邦的声威对范增造成的心理震慑,表现着刘邦超乎寻常的领袖风度。鸿门宴结束,范增感叹:“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则是对刘邦大器气质的完全肯定。
59、这是《鸿门宴》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也是秦汉之际最具影响力的两个风云人物。学习《鸿门宴》,不能不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两个人物的可比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60、鸿门宴从以下句子细节描写项羽刚愎自用:
6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
62、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
63、正面描写:山雨欲来,形势危急,刘邦听到项羽决定后“大惊”,对张良两次发问:“为之奈何?”、“且为之奈何?”不要仅仅以为这是刘邦在危机面前的无奈之举,也不要以为这是刘邦无能的表现,其实这正是刘邦最厉害的地方。发现错误立刻就改、遇到问题立刻讨教是他一贯的作风。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万事通,犯错误是正常的,走歪路是经常的。但若能知错就改、善纳人言,就可以因祸为福,转败为功。《汉书》上说:“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知己不足,谦虚求教,善纳下言,从谏如流,决非一般领袖人物所能为,而刘邦却非常自然地做到了,这正是大器气质的外在表现。
64、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希望能帮到您!谢谢!
65、“劳苦而功高如此”
66、四.一前一后,两次行动显示缜密思虑
67、刘邦陈情:“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表明二人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既恭维对方功勋,也表白自家苦劳。“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表明自己没有什么本事,破秦纯属侥幸,暗示对方不要太拿自己当事,以使对方放松警惕。“得复见将军于此”,表明自己一向牵挂着对方,这是用“深厚”友情打动人心,使之转怒为喜,转恨为亲。“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把对方生气的责任推给“小人”,一方面表明双方原本并无嫌隙,一方面暗示出自己并未因此不满,一方面暗中询问告密者是谁。一石三鸟,可怖可畏。双方本来是平等关系,刘邦却一口一个“臣”字,一口一个“将军”,贬低自己,抬高对方,让对方在赞美中不由自主地飘飘然起来。于是,一个英勇无敌的战神,被彻底解除了思想武装。
68、主要是语言描写,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69、在献计的方式上,范增往往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方式,带有命令的意味。课文第一段中,当项羽下了攻击刘邦的命令后,范增从旁强调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急击勿失”这是典型的命令语气!类似的情况还体现在鸿门宴上。范增想杀掉刘邦,但他采取的方式不是先同项羽商量,想法设法取得项羽的同意;而是以命令的方式径直向项羽举玦、使眼色。试想,以这种方式想征得一个骄傲自大且刚愎自用的君主的同意,有可能吗?
70、.关于项羽的形象。
71、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勇猛好武,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抗秦朝。
7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73、项庄:有勇无谋,优柔寡断。
74、赴会之后:刘邦身在宴席之上,如坐针毡,终于找到机会“起如厕”。其后的行为无一不显示着他思虑之缜密。①“因招樊哙出”,引出樊哙刀俎鱼肉、“何辞为”的说法,给自己多留了条后路:一旦逃不掉,还可以把逃跑的责任推到樊哙身上。②张良问“大王来何操”时,他回答:“我持白璧一双……”改“操”为“持”,“操”指一般性地“带着”,“持”则是用手握着,有恭谨之意。可见,即使在项羽和亚父背后,刘邦也始终保持着对他们的恭敬,以防万一。③“沛公则置车骑”,放弃车骑,自然是要麻痹对方,以便金蝉脱壳。④“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独骑”,说明刘邦只拉出来了一匹马,一是拉多了可能会暴露,二是让自己骑马,可以早些回去以保安全并作应变准备;让几个随从“持剑盾”步走,一旦敌人追来,至少可以抵挡一阵。⑤“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请张良尽量拖延时间。
75、“秋毫不敢有所近”
76、再如项王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王赐彘肩,樊哙“拔剑切而啖之”。这一饮,一啖,一个英雄的粗犷、豪壮,跃然纸上。
77、再如张良献璧,“项王则爱璧,置之坐上”;张良献玉斗,“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一收一破,深刻说明二人的不同思想,不同态度,不同性格。
78、樊哙陈情:“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简明扼要地暗示了杀害刘邦会造成的结局。“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申述了刘邦不仅不应被杀,反而应受褒奖的理由;把刘邦的作为与应得的待遇相对比,表明刘邦确实是一个“大大的好人”。“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窃为大王不取也”,既批评了项羽,又暗中把项羽与秦始皇相提并论,捧到了无与伦比的地位,让项羽听着十分受用。这话与刘邦的陈情完全一致,说明他们事先对情况做了具体细致的分析,并做了非常详尽的安排。
79、B.古代地名有很多习惯称呼或叫法,比如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的“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而《赤壁之战》:“江表英雄,咸归附之。”中的“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
80、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
81、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82、曹无伤:不忠不义。
83、鸿门宴中出现的人物有:刘邦、张良、樊哙、项羽、范增、曹无伤、项庄、项伯。
8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85、①应涉及的几点内容:优柔寡断(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沛公逃席而安然受璧);率直粗犷(闻刘邦“谢语”而说出告密人姓名、闻樊哙“谯语”而“未有以应”);不善用人(在关键时刻不听范增);骄傲自大(宴会上的排座次)。
86、“刚愎自用”,始见于《吕氏春秋•诬徒》:“刚愎自用,不可证移。”形容固执自信,凭主观意图行事,不考虑别人的意见。项羽刚愎自用是公认的,可是在《鸿门宴》中却难以看出。
87、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88、项伯与曹无伤。这是两个内奸。项伯因讲朋友义气而泄露军事秘密,并且处处袒护刘邦,显得呆头呆脑而缺乏政治头脑;曹无伤在《鸿门宴》中的形象不够鲜明,不过,从他最后的结果来看,我们可以说,他是投错了主子,给后人留下的只是惋惜。
89、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90、张良和范增的性格特点在上述三个方面的对比中展现得清清楚楚:张良沉着、冷静,遇事不急躁,善于谋划,讲究方式方法;范增急躁、易怒,虽对形势洞若观火,但处置上直来直去,不讲究方式方法。这就是张良谋划易成,范增谋划常常失败的根本原因。
91、李清照写了一首关于项羽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92、将人物放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来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是《鸿门宴》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因此,指导学生赏析《鸿门宴》的人物形象,可使用对比的方法。《鸿门宴》中具有可比性的人物有四组:刘邦和项羽、张良和范增、樊哙和项庄、曹无伤和项伯。下边试分说之。
93、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94、酒宴上,项的谋士范增数次暗示要除掉刘邦,但项羽默语,范增只好叫项庄以舞剑之名借机刺杀刘邦,情急之下,项伯也持剑伴舞,保护刘邦免受伤害,这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由来。
95、所以,范增的失败是注定的。我们再来看看张良的献计方式。当刘邦得知了项羽要进攻自己的消息后,立刻询问张良“为之奈何?”而张良并没有急匆匆地将自己的想法直接告诉刘邦,而是反问刘邦:“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刘邦答曰:“鲰生说我曰……”在这种情况下,张良仍然不说出自己的办法,而是更进一步问刘邦:“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等刘邦说出“固不如也”,并再次询问“为之奈何?”时,张良才说出自己的办法:“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就是张良的献计方式!同范增相比,显得委婉、含蓄、沉着、冷静,且富于智慧,让人容易接受。
- • 鸿门宴中描写张良形象的句子
- • 描写下雨的句子50字左右
- • 观沧海一诗中描写景象的句子
- • 描写老师动作外貌的句子
- • 初中生描写冬的优美句子
- • 描写疫情前线充满爱的句子
- • 描写宝妈带娃的句子
- • 描写我盼望出去玩的句子小学生
- • 淘宝全球购是正品吗(淘宝全球购一定是正品吗
- • 七上语文书心理描写句子
- • 用一句话描写早上好的句子
- • 写一句有神态动作描写的句子
- • 描写打开饼干盒子的句子
- • 描写玫瑰花的颜色数量气味的句子
- • 描写时光飞逝转眼又过一年的句子
- • 初中描写星空的优美句子
- • 描写人生的一路风景优美句子
- • 描写乡下外婆家夏天的优美句子
- • 描写闲不住的奶奶句子10字
- • 描写花朵开放的句子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