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句子赏析精选45句
1、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证“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分析和对实验精神的阐述论证自然科学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论据“就事以上我们找到的四个事例及其告诉我们的道理”。名言论证:孔子也曾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作者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与现代学术的基础实地探察,即实验,恰恰是一致的。
3、主要告诉我们要倡导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4、第二层(第6-12段):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5、第3层(11~12段):指出中国学生偏于理论,轻视实验,偏于抽象思维,不爱动手的弱点,恰恰缺少实验精神,并举“我”的例子加以证明。
6、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7、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作者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
8、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9、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青年学生提出希望。
10、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作者在文章第二自然段阐明自己的观点,学习自然科学应该要有格物致知精神(即实验),因此如何“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1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段概括段意:
12、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古波斯
13、本文着重谈论治学应该具有的精神,即格物致知的精神。课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材料。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再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发出号召。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14、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之学,让他遗臭万年的名言是“去人欲,存天理”。
15、第2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16、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但实际上这是程朱理学的思想,而非王阳明)
17、纸上得来终觉醒,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8、而丁教授所赋予的“格物致知”的新的含义,它是实的,主要是指科学实验,指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从而让学生初步明确了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19、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证“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分析和对实验精神的阐述论证自然科学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论据“就事以上我们找到的四个事例及其告诉我们的道理”。名言论证:孔子也曾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之学,让他遗臭万年的名言是“去人欲,存天理”。
20、扣题开谈,适时立论。 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化学术中的重要性。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2、思路清晰,说理缜密。 这篇文章在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过程中,先论述传统儒家对格物致知精神的不科学态度,接着阐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逐层深入,有很强的说服力。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一气呵成。 3、风格朴实,方法灵活。 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具体说来,本文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⑴ 引经据典。本文引用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材料,显示出作者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如,文章开头就引用了《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条目,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 ⑵ 正反举例。作者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反面事例,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正面事例,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事例,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⑶ 运用对比。为了证明观点的需要,文章某些地方还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如第2、3段,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现代学术的基础是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有力地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
21、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丁肇中是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希望中国学生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而进行的一次演讲。笔者从文体、特点、写作背景、主题和艺术表达等五个方面对此文进行了剖析,从而深入解读文本。
22、第二部分(第2-12段):论述论题。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可分为两层:
23、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实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
2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5、《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主要内容:全文先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而后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接着作者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然后作者指出中国学生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的事实,并以个人的经验为证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最后作者呼吁年轻学生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6、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7、接着,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是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考试的成绩很好,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常不知所措。
28、第一部分(1~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即实验)。
29、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中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30、实践出真知.
31、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32、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33、第1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34、我在安排教学环节时设计了“揭示题意(释题)”,旨在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在文中的真正含义。因为我认为儒家所说的“格物致知”是虚的,它主要是指精神方面,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因为万物可给人以启迪,可陶冶人的情操。
35、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采用肯定句式点明了文章的观点。
36、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子思
37、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列宁
38、但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于是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39、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
40、作者先阐明科学研究上的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一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二是应付世界环境也不可缺少。而后揭示格物致知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结尾提出了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
41、第一层(第2-5段):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
4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自丁肇中的一份报告,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常见的议论文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清晰,逻辑缜密。
43、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只不如足见之.--刘向
44、——狄德罗
45、二是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证”,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误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句子赏析精选45句
- • 对男宝宝的成长寄语-58句
- • 归去来兮辞名句精选127句
- • 游泳发朋友圈的精美句子精选70句
- • 关于科学的诗句精选166句
- • 描写夕阳余晖的优美段落
- • 简单的祝自己生日快乐的句子精选95句
- • 同字开头的诗句精选75句
- • 关于榜样的好段摘抄大全精选47句
- • 儿童成长档案寄语-66句
- • 孩子一周岁寄语-68句
- • 关于母亲节的现代诗八句精选136句
- • 孩子植树家长寄语-56句
- • 愿宝贝快乐成长的句子未来很美好精选206句
- • 给自己宝宝的寄语-70句
- • 幼儿园毕业寄语妈妈的话-62句
- • 给下属的新年寄语-70句
- • 关于母亲节的优秀作文精选32句
- • 爸爸对幼儿园孩子的寄语-55句
- • 关于豁达的诗句精选75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