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对李世民说的话-推荐52句
魏征对李世民说的话
1、《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是李世民。
2、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3、——魏征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纳谏,唐太宗时期最喜欢谏言的就是魏征。魏征原本是李世民的哥哥太子李建成的人,在李世民没有当皇帝之前魏征经常建议太子李建成早点除掉李世民,因为魏征知道李世民早晚会威胁到太子的地位。在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取得政权当了皇帝,李世民把魏征抓了起来,说魏征你小子天天挑拨离间你信不信我现在就杀了你。魏征说:我原先是太子的人效忠太子是我的本分,如果你要用我的话我会像效忠太子那样效忠你,给你出主意提建议。李世民想了想这个主意不错,就没有杀魏征把魏征留在了身边坐了一个谏臣。因为魏征是农民起义军出身,所以李世民大骂魏征乡巴佬。在我国古代封建帝王面前是没有人敢这样对待皇帝的,但是有一种皇帝除外,那就是圣君,李世民就是这样的圣君。如果换做其他皇帝早把魏征推出午门问斩了,可是圣君不能杀大臣,更不能杀敢于提建议的忠臣。因此魏征气的李世民大骂乡巴佬,李世民也没有把魏征怎么样,只是自己生闷气而已。因为李世民非常明白,魏征提建议都是好心的,正所谓主明臣直。因为魏征知道李世民是明君所以才敢于直言相谏。标签:唐太宗李世民魏征
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
6、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魏征;
7、(思国一作:望国)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8、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9、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魏征;
10、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去世,追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
1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1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魏征;
13、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1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5、长孙皇后也是一位杰出的妇女,立即穿上皇后官服,站在庭院之中,向皇帝参拜。
16、年,李世民受不了魏征的直言指责,也在大怒中回宫,一面发誓:“看我不杀掉这个庄稼老汉!”
17、魏征临死前对李世民说,"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寡妇不愁织布少,愁姬周江山要亡。意即心里只有国,没有家。)。
18、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
19、李世民大吃一惊。长孙皇后说:“我听说,领袖英明则部下正直,魏征所以正直,正由于你的英明,我怎能不祝贺!”李世民这才想到自己过分,不久之后,即擢升魏征当宰相
20、唐太宗问魏征:作为皇帝怎样才能做到明察秋毫,而不被臣下所蒙蔽?魏征回答说: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会察秋毫白,偏听偏信就会被人蒙蔽。
21、魏征曾对唐太宗说过嗜欲喜怒之情这句话说的是意志要有:自制性。
22、——魏征4、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魏
23、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
24、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下曲阳县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徵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并说服李密旧部李勣献地归唐。后授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和山东地区。玄武门之变后,归于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初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贞观三年(629年),迁为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贞观七年(633年),改任侍中,负责门下省事务。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封郑国公。他多次直言进谏,推行王道。
25、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
26、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随后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27、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徵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
28、——魏征2、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29、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30、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魏征对李世民说的话
31、魏徵(580年~643年),别名魏征、魏郑公,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人。[1]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32、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33、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征;
34、在贞观十三年(639年),魏征还向唐太宗提出了批评,说他不像贞观初年那样能坚持勤俭朴素,那样体恤百姓,那样虚心听取意见了。而唐太宗听后也明确地表示接受魏征的批评。
35、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36、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37、谏太宗十思疏
38、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魏征;
39、魏征曾对唐太宗李世民说(原话):“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每至所失。”这说的是意志要有自制性。
40、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魏征;
41、意为: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保持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现在魏征去世了,就失去一面镜子了!
42、魏征也确实向唐太宗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比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慎终如始”等等。
43、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44、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4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46、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47、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征;
48、长孙皇后问庄稼老汉是谁,李世民说:“当然是魏征,他总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我。”
49、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李世民的行动及施政给以极有益的影响,辅佐李世民共创“贞观之治”。
50、早年跟随魏公李密,参加瓦岗起义,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劝降英国公李勣,授太子洗马,辅佐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和山东地区。贞观元年(627年),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地区。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迁侍中、巨鹿郡公,负责门下省事宜。迁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册封郑国公。直言进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51、魏征曾对唐太宗李世民说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每至所失。”这说的是意志要有自制性。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原文中的“节之”“纵之”说的是一个人是否善于控制自己,约束自己。
52、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凡是众说纷纭的事情,一定要多方面听取意见、了解实情,才能真正地找出原委和真相;如果偏听偏信,就会失之偏颇,甚至浑浑噩噩地误入歧途。
- • 精选称赞中国的名人名言【87句】
- • 精选书信的正确格式图片【87句】
- • 胡适的19堂文学课经典语录-集合47句
- • 表达心灰意冷的句子【20句精选】
- • 关于环境保护的资料优选汇总67句
- • 感恩老师的话简短精辟视频-推荐20句
- • 中国古代坚持不懈的名人事例【51句精选】
- • 鲁迅的生平事迹50字左右【精选82句】
- • 优选面红耳赤造句三年级简短【76句】
- • 康德关于女人的名言优选66句
- • 我爱中国手抄报1000张精选48句
- • 四年级伤心的动作描写优选36句
- • 精选英语励志短句图片【64句】
- • 飞蛾扑火歇后语后面一句是什么【22句文案】
- • 精选关于坚持真理的句子【26句】
- • 各得其所造句的造句【优选49句】
- • 送给自己的生日祝福语优选57句
- • 把握机会的经典语句汇总25句
- • 精选古代对联大全【172句】
- • 恍然大悟的意思及造句62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