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诗的特点风格【精选67句】
孟浩然的诗的特点风格
1、“静”的风格由来:
2、古代的读书人,做学问自然是希望有人可以欣赏,尽管孟浩然早期并没有表现得很急迫,可能正是由于其有学问,认为只要出山的话一定能够实现人生理想。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当孟浩然离开故乡,前往长安寻找机会时,却是处处碰壁,这件事情对他打击也是很大,以至于他后期的作品,更多的还是流露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3、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4、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5、一、生平事迹
6、孟浩然(621年-785年),字子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诗人。唐宪宗元和七年(813年)进士,历中书舍人。天复元年(861年),王叔文称帝,迁太子舍人。元和七年(868年)王叔文发动“永州之乱”,孟浩然等人避乱出蜀,至襄阳隐居。武德元年(629年)至应天府知府任内离任,以游历为乐志。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二月十五日夜因病去世,年五十二岁。
7、孟浩然诗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诗风清淡自然,不事雕饰,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8、王维受佛、禅影响较深,其山水田园诗常能揭示出大自然的幽静恬适之美,也表现山水的雄伟气魄,反映农村生活的情趣;
9、孟浩然以布衣终其一生,这在古代知识分子中是非常少见的。在盛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相对开明的政治环境中,他也有高远的志向,“俱怀鸿鹄志,共有心”。他不甘心生于盛世而无所作为“端居耻圣明”。可另一方面,他又仕进无门,“欲济无舟楫”。
10、二、孟浩然与佛教
11、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12、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
13、四十岁之前的孟浩然一直是生活在故乡,平日里无非就是做学问,空闲是写诗怡情,正是这种平淡的心境,也让他的作品有着一种意境高远。
14、孟浩然的诗,真率自然而少夸饰,即使在写一些与佛道有关的诗中,也是很少谈及怪、力、乱、神之类神秘性的东西,始终是平谈而自然的。这固然与诗人的诗作风格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从小所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有密切的关系。
15、绿树村边舍,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
16、与唐代其他许多诗人相比,孟浩然的思想相对来说要单纯得多。但作为一个不得意的知识分子,尤其是生活于盛唐儒、道、释并立时代却仕进无门的知识分子,孟浩然的思想又带有一定的复杂性。
17、但积极入世的孟浩然在事实上是没能逃脱“尘俗”的,他只是在“尘俗”与“静者”间徘徊。他喜游佛寺,向往静者的生活,向往尘外之踪,其实也就只能是一种逃避,是一种消弥内心矛盾的方法而已。甚至在《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游云门寺寄越府包户曹徐起居》中,诗人表现了自已对僧人的敬慕,对隐居的向往,但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仍是一种仕途不得意的牢骚与悲哀。
18、孟浩然是盛唐时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19、孟浩然这些与佛教有关的诗,在内容上,还有一个特点即山水的内容始终占有重要的位置。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常常想到隐逸山野。即使不真正隐居,也常纵情山水、探幽揽胜以消解内心苦闷,求得心理平衡。孟浩然“平生慕真隐,累日探灵异”,本有喜好自然山水的天性,科场失意之后,观览山水更是成为他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成为他诗作的主要内容。
20、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21、孟浩然诗则以山水隐逸为主要题材,风格恬淡孤清。主要是写他村居生活的高雅行径与闲情逸致。大多表现的是“高士孤怀、隐居幽寂、登临清兴、静夜相思”。
22、当时有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但只有孟浩然是为了隐居而隐居,他有浪漫的理想,是一种神圣的默契。
23、孟浩然与唐时其他文人一样,与儒、道、释三家皆有来往。在他的诗中,也有不少游道观、赠道士的诗。这些诗表现的大多是他对于道士们采药炼丹、自由无拘生活的向往。对道家所宣扬的那种独立不羁的人格精神的赞同。当然,也有借赠诗以发牢骚的时侯。总的说来,道家对他的影响不如儒、佛两家那样深。
24、喜逢金马客,同饮玉人杯。——孟浩然
25、他的诗多为山水诗,贴近自己的生活,不假雕饰,诗语自然纯净而简洁隽永,诗境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自然平淡、清幽淡雅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26、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孟浩然
27、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兴象”创作的先行者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田园诗派,后人为了突出两人对田园诗派的突出作用也称为:“王孟诗派”。该派有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风格冲淡自然。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禄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他的旅游诗描写逼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得气势磅礴,格调浑成。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但是更多的是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在孟浩然这里,山水诗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简单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表现手法,将山水形象的刻划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气质的展现合而为一,因而使其山水诗中形象的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诗中的形象提升为艺术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亦即‘意象’。可以说在孟浩然之前,还没有哪位诗人在山水诗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气质的个性印记。清淡自然的诗风孟浩然的诗歌主要表达隐居闲适、羁旅愁思,诗风则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经历长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诗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经七里滩》)他的诗经常写到漫游于南国水乡所见的优美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情趣,如《耶溪泛舟》)房日晰先生在《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一文中指出:“纵观孟诗,其诗风之淡,大致有三:一为思想感情的淡,没有激切的情绪的流露;二为诗意表现的淡,没有浓烈的诗意的展示;三为语言色彩的淡,没有绚丽色彩的描绘。丰富的山水诗歌意境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多。但是他也能够以宏丽的文笔表现壮伟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庐山》。清人潘德舆以此诗和《早发渔浦潭》为例,说孟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养一斋诗话》),正道出了其意兴勃郁的重要特征。盛唐著名诗评家殷璠喜用“兴象”一词论诗,在评述孟浩然的两句诗时,也说“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见《河岳英灵集》)。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重“兴象”其实也是孟浩然诗普遍的特点。这通过几首不同的作品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得更清楚。《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宿建德江》这三首诗都写了江湖水景,但性格各异。第一首作于孟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他为自己的抱负能够有一试的机会而兴奋,曾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之类诗句。正是这种昂奋的情绪,使他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势磅礴的名句。第二、三首均作于落第后南游吴越之日,前者以风鸣江急的激越动荡之景写自己悲凉的内心骚动,后者则以野旷江清的静景写寂寞的游子情怀,它们的神采气韵是很不相同的。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这是孟浩然写景诗的重要贡献。创造性的诗歌表现出入古近的体格饶有洒脱自在的情致,也是孟诗创造性的表现之一。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通篇侃侃叙来,似说家常,和陶渊明的《饮酒》等诗风格相近,但陶写的是古体,这首诗却是近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联句,画龙点睛地勾勒出一个环抱在青山绿树之中的村落的典型环境。还有那一首妇孺能诵的五绝《春晓》,也是以天然不觉其巧的语言,写出微妙的惜春之情。另外,孟浩然在诗体的运用上往往突破固有程式的拘限,读来别有滋味。例如《舟中晓望》诗,平仄声律全合五律格式,但中两联不作骈偶,似古似律。胡应麟《诗薮》认为此类诗“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又如《夜归鹿门山歌》,这是一首歌行体的诗,但通篇只是把夜归的行程一路写下来,不事铺张。其篇制规模类似近体,并吸收了近体诗语言简约的特点,而突出歌行体的蝉联句法,读来颇有行云流水之妙。独特的诗歌美学观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主张诗歌要用形象思维,通过诗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形象显示诗歌的意旨。读者“弃象忘言”而得意。他在《本阇黎新亭作》诗中写道:“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学和道家哲学中的“弃象忘言”说,提倡诗歌创作的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孟浩然还主张作诗不必受近体格律的束缚,应当“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孟浩然集》有诗267首,其中五言古诗63首,七言古诗6首,五言律诗130首,七言律诗4首,五言排律37首,五言绝句19首,七言绝句8首。从中可以看出,除69首古风外,全是近体诗,而五言律诗又最多。可以说他是盛唐诗人大量写作近体诗的第一人。但这些诗大都不能算是严格合律的近体诗。如《舟中晚望》、《洛下送奚三还扬州》、《洞庭湖寄阎九》、《都下送辛大之鄂》、《与诸子登岘山》等诗,皆与五言律诗的对偶不合。但诗品家对它们的评价却相当高。严羽《沧浪诗话》就说:“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近体诗的律式,在孟浩然之前的杜审言那里已经完全成熟了。杜审言也是襄阳人,他不能不知道。那么,他为什么不沿着老杜的路子走呢?对此施补华《岘佣说诗》认为:“五言律有中二语不对者,有全不对者,须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初学人当讲究对仗,不能臻此化境。”这就是说,孟浩然五言律不合律有其深层次的美学原因。他追求自然美,是对初唐过多追求形式美的矫正。他把古风与近体来了一次整合,他的近体多为古风化的近体。将近体诗的格律精神与古风的自然平和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一种“兴象玲珑”的艺术境界。读孟浩然的诗,看不到近体格律的束缚,而是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既接受近体格律,有不被近体格律所累,一切以自然为第一标准。
28、二、作品特点
29、三、孟浩然与道教
30、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孟浩然的诗的特点风格
31、自从孔子提出“三十而立”之说,后代之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便常把三十岁时的成就看作了整个人生成败的一个标准。对于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来说,三十岁,无疑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孟浩然也是如此,在诗中,他对自己命运不偶的慨叹随处可见。他曾几次感叹自己年逾而立,功名未成,“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三十之后的诗人依然未能时来运转,悲苦的心境依旧,“谁知书剑者,年岁独蹉跎”、“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壮图哀未立,斑白恨吾衰”、“犹怜不调者,白首未登科”、“士有不得志,凄凄吴楚间”。孟浩然到晚年,在张九龄的幕府做了一段时间的幕僚,这既表明了他仕途的不得志,又表明了他入仕追求的执着。
32、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33、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34、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35、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36、五、小结
37、南北朝以来,佛寺大量兴建,很多佛寺建于深山密林之中,环境幽静,景色迷人。孟浩然喜游佛寺,大多为寻幽探胜而去。如《寻香山湛上人》、《疾愈过龙泉精舍呈易业二上人》、《夏日辨玉法师茅斋》、《晚春题远上人南亭》、《过融上人兰若》等几乎纯为写景。即使谈玄理,也掩藏不住山水的清绝幽美。诗人常在诗的开篇便写佛寺周围的风景。在谈两句佛理之后,常紧接上几句描写风景的、与佛理无多大关系的诗句,这在艺术上使得其诗更加耐读,不致枯燥;另一方面又透露出了作者的本意并不在谈玄说理,而在山水之间。
38、在孟浩然的诗集中,存有大量与佛教有关的诗。概括起来,这些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写与僧人的交往,间杂说一些佛理;二是写游览佛寺。
39、孟浩然年轻时就喜欢游历天下,因当时朝廷对其多有限制,他经常隐居山林。因此,孟浩然到长安后,受到李杜的喜爱,他也有了名气。后经好友王昌龄推荐,入京为官,在京城工作期间孟浩然常常去拜访朋友,和朋友们饮酒赋诗。由于他当时的名望和地位,王昌龄等人都以孟浩然为自己的座右铭。唐代宗大历三年(770年)孟浩然离开长安东归洛阳。回到洛阳后他与王维等人交游十分密切,并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
40、但孟浩然大多数与佛教有关的诗,其目的仍不在谈佛理,他向往的是佛家那种超凡脱俗而少机心的境界。在孟诗中,鸥鸟形象多次出现,“政成人自理,机息鸟无疑”、“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离家复水宿,相伴赖沙鸥”、“欲知明灭意,朝夕海鸥驯”“跃马非吾事,狎鸥真我心”。作为一生不得志而又有隐逸之心的诗人,“机息鸟无疑”既是孟浩然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他对世事人情的真诚企盼。去除机心与去除尘念常是等同的。“风尘厌洛京”的孟浩然,对佛教的喜好,在于它能使人去除尘念。在孟浩然的诗中,“尘”字一再出现,“上人亦何闲,尘念俱已舍”、“心迹罕兼遂,崎岖多在尘”、“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而“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则似乎道出了诗人崇敬高僧的原因正在于他们的超脱尘俗,不像他那样“栖栖复问津”,痛苦不堪。孟浩然常称僧人为“静者”,其实也是在于他们的远离尘俗。
41、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宿业师山房诗丁大不至》
4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43、因而,孟浩然对功名的追求是终其一生的,他那种积极入世的思想,除了因受盛唐时期的社会风气影响而外,另一个原因便在于他有较坚定的儒家思想。孟浩然常以儒生自许,他在《书怀贻京邑故人》中说:“惟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绍末躬”,俨然以孟子后裔自居,强调自己从小受过严格的儒家教育。在《宿终南翠微寺》中,他又说:“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既严格地强调了自己的儒者身份,又为自己喜好山水、喜游佛寺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在《和宋大使北楼新亭》中,他还有“欲识狂歌者,丘园一坚儒”之句。如此明确地以儒者自许,正表明了在孟浩然的思想中,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44、孟浩然主张作诗不必接受近体格律的束缚,应当“一气挥洒,妙极自然”,他追求自然美,不愿迎合形式美,他将古风和近体进行了整合,五言律不合律却有更深层次的美学,他的诗没有近体格律的束缚,而是拥有行云流水一般的自然风格,一切都以自然为标准。
45、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46、孟浩然与韩愈、柳宗元合称“唐以来三孟”。孟浩然的诗歌风格清丽明快,清新隽永,既有李白的豪放大气,又有王维的超逸旷达。其诗作多用典故,语言平易质朴,感情深沉明快,被誉为“诗中之王”。其中尤以五言古诗见长(《山居秋暝》《陋室铭》《蝶恋花》《梦寻梅》等)。代表作有《登鹳雀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韦大》等。
47、孟浩然诗风自然洒脱,又颇有情致,在风格上既有北派的幽静清新,又有南派的雄浑豪放。全诗充满了诗情与画意,清新自然是其最大的特点。他的诗中透露出一种清静恬淡的生活情调,所以诗歌作品清丽脱俗不失含蓄流畅。如他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便是极具生活气息的名篇。在诗人与友人离别之际,诗人的内心感到无比孤独寂寞。于是借酒浇愁以抒发自己对友情的渴慕之情;借酒浇愁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借酒消愁以排遣自己郁郁寡欢的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情谊及诗人自身情操的深刻理解和对友情的真挚期盼。
48、孟浩然,号孟山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49、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50、一、孟浩然与儒家
51、王孟山水田园诗的异同:
52、知音世所稀。——孟浩然
53、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孟浩然
5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5、三、诗歌风格
56、房日晰在《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一文中指出:纵观孟诗,其诗风之淡,大致有三:一为思想感情的淡,没有激切的情绪的流露;二为诗意表现的淡,没有浓烈的诗意的展示;三为语言色彩的淡,没有绚丽色彩的描绘。
57、孟浩然承继了六朝以来,士人喜谈佛理的传统,在他的诗中,尤其是在与僧人交往唱和的诗中,也时常夹杂玄理。如“四禅合真如,一切是虚假”、“吾师住其下,禅坐说无生”、“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坐觉诸天近,空香送落花”之类。在唱和性的诗作或直接写宗教仪式的`诗作中,则更是要刻意显出他对佛理的了解,如在《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得青字》、《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两诗中,谈理的气味尤为浓厚。
58、《春思》为孟浩然写于天复二年(818年)冬冬之际的五言律诗中的名作。全诗由春到冬、由景及人、由表及里的写法,反映了孟浩然由入仕为官到归田隐居的人生经历。诗的首联写景于春,“春水”既是春的形象描绘及春的色彩渲染;又是一种对自然山水的写照;首联“青苔”“玉带”“流水”等意象生动而传神;第三联“归去”以“化归”作结并由此发散出无穷魅力;最后一句“天阶夜色凉”更使人感到深沉旷达宁静之感。全诗表现出诗人超凡脱俗的旷达襟怀。《春思》写得亲切自然、含蓄隽永;《秋思》写得悠远隽永、清润清丽……《春思》虽属五言律诗,但因抒发诗人超然物外的旷达胸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59、“语淡而味终不薄”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诗中“静”的风格特点。清初诗人沈德潜也曾经评价孟浩然的诗“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应当说这样的评价还是比较精准,尤其是一个“静”字,最能够体现出孟浩然诗歌的特点。
60、四、主要作品
孟浩然的诗的特点风格
61、孟浩然曾参加进士考试,有“何当桂枝擢,归及柳条新”的壮语。科场失意,仍不愿放弃对功名的追求“欲随平子去,犹未献甘泉”。他曾数次干谒权贵,渴望得到引荐,最终却一无所获。因而常有“当世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寄言当路者,去矣北山岑”、“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样的愤慨与不平。尽管前途渺茫,他对功名仍念念不忘:“常恐填沟壑,无由振羽仪”、“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未能忘魏阙,空此滞秦稽”。
62、孟浩然有“幼闻无生理”之句,可见他较早地接触到了佛教。但如前所述,孟浩然有较坚定的儒家思想,一直都在追求入仕,即使一生失意,也没有真正绝望过。因此,尽管他与僧人们有较密切的交往,对高僧慧远等极为推崇,但他并未把佛教作为自己的信仰。
63、“子瞻谓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这是苏轼对他极高的评价。
64、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65、这是一首抒情诗,是作者在长安落第之后写的,寄给名叫远的僧人,报告客居逢秋的苦情,诉说欲隐无处,欲仕非愿,进退两难之苦。诗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
66、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67、孟浩然的诗都以七言律诗为主,有《送元二使安西》、《送王维别陇西郡马》等篇。他的田园诗以“无根”和“无涯”著称于世。他的山水诗被后人誉为“六绝”之一,其山水诗都是写游历山川的感受和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向往。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具有很强的个性,他的诗充满了豪情斗志和人生理想。孟浩然在官场上的成功给他带来了很多好处。他的一生都被后人视为“诗佛”而不是“诗人”,这就是他生前不受人们关注,死后世人却很敬仰的原因:他一生追求自由,一生追求人格升华、生命圆满!
- • 孟浩然的诗的特点风格【精选67句】
- • 读书的名人故事100字左右【31句精选】
- • 杞人忧天的寓言故事【精选39句】
- • 有关拼搏名言139句精选
- • 人必须有梦想的名言警句优选58句
- • 层林尽染的意思【好句摘抄47句】
- • 曾国藩16字格言【70句文案】
- • 三八妇女节发朋友圈的句子-集锦51句
- • 精选2021最新款对联【52句】
- • 十拿九稳39句
- • 十句话穿透人心失望的句子优选汇总114句
- • 爱国古诗词朗诵组诗-推荐76句
- • 描写冬天的最佳短句优选104句
- • 称赞祖国的美言美句-98句优选
- • 一部英文电影摘抄10句-通用34句
- • 蚕豆开花一一歇后语优选204句
- • 关于安全的标语2017205句
- • 期待自己的蜕变的句子【108句文案】
- • 惊涛骇浪的意思-推荐34句
- • 描写寒冷的四字词语【92句文案】